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简称乙链)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一组化脓性疾患(如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产褥热等)以及某些菌株引起的晚期变态反应性疾患(如风湿热及肾小球肾炎等)。
乙链是链球菌感染中主要的病原体 (见“链球菌感染”条)。乙链所有各族均可使人感染,85~90%呼吸道感染由A族引起,后者又可引起新生儿及产后败血症。B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牛乳腺炎的病原菌,是人上呼吸道及女性生殖泌尿道的正常菌丛之一,1964年才肯定能引起人的感染,如新生儿及产后败血症、中耳炎、乳突炎、脑膜炎和肾盂肾炎。C族可使人的烧伤与伤口发炎,也可引起蜂窝织炎和产褥热,很少引起咽峡炎或心内膜炎。D族(肠球菌)能引起泌尿道和腹腔感染,也可引起心内膜炎。F族可引起扁桃体炎和上呼吸道感染。R族偶可引起伤口感染或脑膜炎。厌氧链球菌(多为D族) 可引起脑脓肿和其他厌氧菌感染(见“厌氧菌感染”条)。传染源以病人与病后带菌者为主。本菌常借直接接触、飞沫传播侵入人体致病。
乙链可引起多种化脓性感染:①急性咽炎,病人有突起咽痛、发冷、发热、乏力和头痛。咽部红肿、扁桃体表面覆有乳白色脓性分泌物,颈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血白细胞增高。②猩红热(见“猩红热”条)。③脓疱病,常见于儿童,夏季好发,常一家数人相继发生,甚或发生流行。发病与卫生条件不良有关。皮损开始为丘疹,继而发展为疱疹和脓疱疹,周围有红晕。局部淋巴结常有肿大和压痛。病程常持续数周。急性肾小球肾炎继发于本病者多见。④丹毒,常见于婴儿和30岁以上成人,近年来较少见。好发部位为脸部和伤口周围。起病急,有发冷、发热和明显毒血症。局部皮损为迅速扩展、边缘清楚的红肿区,常伴明显水肿和大疱形成。有时边缘尚在扩展而中心已在消退。病程4~10天。⑤其他尚有肺炎(支气管性、常继发于流行性感冒或慢性肺部疾患)、产褥热(已少见,常与厌氧菌混合感染)、败血症(见“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条)、脑膜炎(见“链球菌脑膜炎”条)、蜂窝织炎等。
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外,主要为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查。凡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疾病,应进行咽拭子涂抹培养;任何创伤的继发感染,均应作患处分泌物培养;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应进行脑脊液涂片染色及培养等。血清学检查见“链球菌感染”条。
治疗以青霉素族为首选,其剂量及方法,应依其侵犯部位而有所不同。疗程多为10~14日,根据病种和病情可适当延长。有原发病灶者,应同时治疗病灶(包括手术治疗)。链球菌脑膜炎的治疗见“链球菌脑膜炎”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