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

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
 
摘要:   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厌氧链球菌等。由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近年来,仅各占败血症总数之2~4%。葡萄球菌易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占败血症致病菌的30%以上。肠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较少,发生时每伴心内膜炎。厌氧链球菌败血症也较少见。

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厌氧链球菌等。由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近年来,仅各占败血症总数之2~4%。葡萄球菌易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占败血症致病菌的30%以上。肠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较少,发生时每伴心内膜炎。厌氧链球菌败血症也较少见。

病原学 葡萄球菌主要有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包括以往的白色葡萄球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两种。金葡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前者可产生凝固酶、各种溶血素(以α溶血素最为重要)、杀白细胞素、DNA分解酶、肠毒素等,而后者不产生这些酶和毒素,故前者的致病性较强,更易引起败血症;②前者能分解甘露醇而后者不能;③前者多能以噬菌体分型。

链球菌根据其在血平板上的溶血现象可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称草绿色链球菌,平板上的草绿色环乃变性正铁血红蛋白所致,并非真正溶血)、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四周的透明环乃溶血所致,故简称溶血性链球菌)和丙型链球菌(在血平板上不产生溶血现象)3种。引起败血症者主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可依其细胞壁C抗原的不同成分而分为18个族,对人类致病者90%属A族。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多种酶和毒素如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红疹毒素、溶血素“O”和“S”等。

肺炎球菌在血平板上的菌落周围虽也有草绿色环,但可借在胆汁中溶解、菊糖发酵、对小鼠具致病性等与草绿色链球菌区别。各型肺炎球菌所含的荚膜多糖不同,用凝集、沉淀、荚膜肿胀等试验可将该菌分为84个型,其中1~4、7、8和12型的致病力较强。肺炎球菌也可产生一些毒素如溶血素、紫癜产生毒素等。

发病机理 葡萄球菌的致病力主要取决于其产生毒素和酶的能力,其α溶血素能损伤血小板,使血管收缩而导致局部缺血坏死; 杀白细胞素能杀死人体白细胞或破坏其功能,使细菌虽被吞噬而仍可在白细胞中生长繁殖;凝固酶可使人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也易形成血栓。此外,葡萄球菌尚可产生红疹毒素而引起猩红热样皮疹。表皮葡萄球菌一般在人体免疫功能高度减退时才导致败血症,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不足也易发生。金葡菌败血症大多继发于皮肤炎症和脓肿、烧伤、肺炎、骨髓炎、中耳炎、口咽部炎症、女性生殖道炎症等,其中以皮肤病灶为主要入侵途径,挤压疮疖破坏局部防御后尤易引起败血症。

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也与其所产生的酶和毒素密切相关。透明质酸酶可溶解组织间质的透明质酸,链激酶可溶解血块和(或)阻止血浆凝固,使细菌得以扩散而增加了侵袭力。溶血素可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和血小板,并可损及心肌。红疹毒素除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外,尚有致热、损害组织、抑制免疫等毒性作用。致病菌可自皮肤病灶(蜂窝组织炎、丹毒等)侵入血循环; 呼吸道(肺炎等)、口腔(咽峡炎、扁桃体炎等)、中耳、乳突及女性生殖道也是入侵的重要途径。

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可保护细菌,免受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中一些杀菌因子的影响,其代谢物如溶血素、紫癜产生毒素等虽对人体红细胞、内脏等有一定损害,但细菌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与其荚膜有关的侵袭力。肺炎球菌败血症大多继发于肺炎,偶发于中耳炎病程中。

临床表现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所致的败血症,其临床表现与葡萄球菌败血症大致相同。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症状大多在原发病灶出现后一周内发生。起病多急,但缓起者也占一定比例(20~30%),有发冷、寒战、继以高热、出汗、头痛、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胀等)、关节痛、皮疹、肝脾肿大等。中毒症状严重者有显著速脉、气急、神志改变、明显腹胀等,甚至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昏迷及休克,但休克的发生率(<20%)显较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为低。热型不一,双峰热罕见,半数以上的体温在39~40℃之间。皮疹见于约30%的病例,以瘀点为多,见于眼结膜上者尤有重要意义。其他皮疹如荨麻疹、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等也有所见,脓疱样皮疹的出现率虽较低,但其存在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关节症状见于约1/6~1/5的病例,多数表现为单纯局部疼痛和行动受限,但呈化脓性者也不少见。受累关节可为单个或多个,以膝、肩、肘、髋等大关节为多。约2/3病例在病程中发生迁徙性损害或脓肿,主要为皮下浅层或深部脓肿(25%)、肺炎和胸膜炎(各约20%)、化脓性脑膜炎(10%)、肾局限性炎症或脓肿(8%)、关节脓肿(7%)、肝脓肿(6%)、海绵窦血栓形成(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骨髓炎、心包炎、腹膜炎等。

多数病例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仅约7%病例的白细胞计数低于6000/μl。

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从临床症状上很难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区别,其鉴别要点如下表。

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区别

鉴别要点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
(以
金葡菌败
血症为代表)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以大肠杆菌败
血症为代表)
原发病灶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
骨髓炎、中耳炎等
尿路感染、胆道感染、
肠道感染、肝硬化等
往史及发病前
手术史
挤压疮疖、创伤、切开
未成熟脓肿等
腹部手术、尿路手术
(包括导尿)等
症状及并发症皮疹、关节炎、心内膜
炎、其他迁徙性损害及
脓肿多见
双峰热、高热伴相对
缓脉、休克、低温多见
体液鲎细胞溶
解物试验
阴性阳性时有助于诊断
各种标本(血、
骨髓、脓液、胸
腹水)等培养
可分离出有关致病菌可分离出有关致病菌

治疗 ①葡萄球菌败血症: 医院内金葡菌菌株对青霉素G耐药者接近90%(临界浓度为5μg/ml,但最近上海、重庆等地的青霉素G耐药菌株有明显减少)。院外菌株对青霉素G敏感者仍占相当比例(>30%)。对青霉素G敏感菌株所致的败血症仍采用青霉素G治疗为宜,因本品对敏感菌株的抗菌活性显较其他青霉素族为强。对耐药菌株所致败血症则采用苯唑或邻氯青霉素。青霉素族宜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合用。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病死率近年来仍较高,自10~50%不等,一般在30%以上。②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和肺炎球菌败血症:青霉素G仍属首选,且采用中等量即可满意地控制感染。必要时可加用头孢菌素族或氨基甙类抗生素,后者单用对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缺少抗菌活性,但与青霉素G合用时可出现协同作用。③肠球菌败血症: 体外试验示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等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对肠球菌有显著协同作用,故宜联用。肠球菌败血症易伴发心内膜炎,病死率较高,且致病菌对青霉素G仅轻度或中度敏感,故青霉素G的剂量宜较大。国内首先创用的头孢硫脒(cefathiamidine)以及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对肠球菌的抗菌活性较青霉素G为强,均可替代青霉素G。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30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