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
 
摘要:   流行性斑疹伤寒亦称虱型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为媒介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流行与战争、居住条件、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其临床特点为稽留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约2~3周。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预防应采取以灭虱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流行性斑疹伤寒亦称虱型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为媒介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流行与战争、居住条件、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其临床特点为稽留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约2~3周。

普氏立克次体寄生于细胞内,在细胞质内呈二分裂繁殖,呈双球杆状,形态多变。约0.3~1×0.3~0.8μm,两端有淡染的点状极体,核质为双股DNA。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Gimenez染色呈特殊红色。在干虱粪中可存活数月。对热抵抗力弱,50℃数分钟即死,室温中存活数小时,在血中于5℃环境中可保存数日。快速冰冻后储存于-70℃可保存30余年。对一般化学消毒剂均敏感。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失去感染力。它具有内毒素性质的毒素,可使豚鼠及兔致死。主要抗原有二种:①耐热性可溶性抗原,为组特异性抗原,可用以与其他立克次体组相区别。②颗粒性或原浆性抗原,非耐热性,为型特异性抗原,可用以区别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

人是普氏立克次体的主要宿主。病人自潜伏期末1~2天至退热时都有传染性,而以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重症病人可使多数虱子受染,传染性大,而轻症病人易被误诊或漏诊,更可广泛传播本病。由于自东方鼯鼠体内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并查到特异性抗体,故除人以外尚有动物宿主。此外,牛、羊、猪、骆驼及寄生蜱亦是普氏立克次体的宿主。

人虱是主要传播媒介,近年研究蜱及螨亦可能是传播媒介。体虱最重要,头虱次之,阴虱不传播。虱吸病人血后,立克次体在虱肠壁细胞内繁殖,经5~10天即随虱粪大量排出。虱再吸健康人血时,粪中的立克次体即由咬伤处及搔痕进入人体。最适于虱生活的条件是29℃左右,故多存在于衣服的褶迭处,并在此产卵。当人体温高于37℃时,虱即由内衣爬出转移宿主。病人死后虱迅速离开已冷的尸体寻找暖的宿主。立克次体在干虱粪中可活一年,故也可通过眼或呼吸道粘膜而受染。蜱、螨由叮咬直接传播。由输血或尸检受染的机会极少。

人对普氏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小儿患病较轻。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间,50岁以上罕见。季节性明显,冬春季发病多,自12月开始上升,高峰在3~4月。极少数地区全年有发病。当人群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降至50%以下时,如条件合适,即可形成流行。在战争、灾荒等卫生条件差而有利于虱传播时,即易形成大流行。

普氏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然后由细胞逸出而进入血流,引起立克次体血症。立克次体死亡后释放出毒素随血流达全身各器官导致各种中毒症状,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致血容量减少及细胞间质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管壁出血坏死,可有血栓形成。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斑疹伤寒结节。此等小血管的病变为斑疹伤寒特有的变化,多见于脑、脑膜、心肌、睾丸、肾及肾上腺。

潜伏期平均为2周(5~21天)。根据病情可分为典型与轻型。典型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无前驱症状,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皮疹及神经系统症状。发热第一天即可达39~40℃,亦有经2~3天达此高度者,以后稽留热持续。头痛极重,呈持续性。皮疹出现于病期第4~7天,直径1~4mm,大小不一,多为孤立性。由上部躯干、腋窝开始,经1~2日发展至全身,除极重病例外,面部、手心、足心极少见。开始为浅红色斑疹,迅速变为暗红色斑丘疹,重症可变为瘀点或瘀斑或有融合。皮疹持续至病期第10~14日消退。神经系统症状为失眠、耳鸣、听力减退或全聋;重者发生谵妄、狂躁,甚至昏迷。肌痠痛,以腰及腿部最重。发病初脉搏相对缓慢,以后转为增速,第一周末达110~140次/分,弱,可不规则。血压偏低。常有轻度咳嗽、咯痰、呼吸加速、腹胀和便秘。常见体征为面红、结膜充血、舌干燥、苔厚、肝脾肿大、腓肠肌压痛。重症病例可因周围循环衰竭及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一般于病期第13~16天体温较快下降至正常。并发症可有血栓性静脉炎,重者可引起局部坏死,多发生于手指、足趾、耳垂等末梢部位。肺炎及心肌炎亦多见。尚可并发腮腺炎、中耳炎、急性肾炎。发病早期进行治疗者并发症少。

轻型见于少数散发及接种过疫苗的病例。其特点为全身中毒症状轻,热期平均8~9天(7~14天),体温最高39℃左右,弛张型。但全身痛、腿痛、腓肠肌压痛仍明显。少量充血性皮疹于病期第5~7天出现于胸腹部。头痛较重、失眠、兴奋、烦躁、听力减退、谵妄均少见。肝脾肿大者亦少见。

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用: ①变形杆菌凝集试验:亦称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OX19菌株作凝集反应,最早于病期第4日即可呈阳性(效价1:160以上),但多数病例于病期第8~12天始出现阳性。病程中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更有诊断价值。②间接血凝试验: 以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效价1:100以上为阳性,恢复期可达1:5120。其微量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节省抗原、病期第4天即可呈阳性等优点,适用于早期诊断,但病期超过一年者,其阳性率低于补体结合试验。③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强,病期第5~7天出现阳性(效价1:40以上),患病后5年内仍持续阳性。病后11~31年仍可有70%阳性,故可作流行病学调查。④立克次体凝集反应:特异性强,但需大量普氏立克次体做抗原,病期第5天大部分病例可呈1:160以上阳性(效价1:40以上为阳性)。此试验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反应,但后者效价低。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法:以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较微量凝集及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更灵敏。⑥病原体分离:可用发病5日内病人血液接种豚鼠腹腔或孵育6~7天的鸡胚卵黄囊。组织培养用鸡胚细胞。

本病应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恙虫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鉴别。

氯霉素与四环素对本病有特效。此等抗生素可抑制立克次体繁殖,但不能直接杀灭,故经治疗退热的病人,其血液与组织内仍可有立克次体存在,需靠人体免疫功能加以彻底清除。剂量成人为每日2.0g,分四次口服。年老及小儿按每日25mg/kg,用药24~72小时退热后,剂量减半,继用2~3天。近期复发者极少。对症治疗包括多饮水,每日入量3,000ml,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神经症状重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如巴比妥类、安定等。毒血症状重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忌用大量解热剂。未经治疗者10~30岁的病死率可达10%,60岁以上病死率50%左右。应用抗生素后病死率下降至1.4%左右。小儿患病轻,10岁以内极少死亡。

预防应采取以灭虱为主的综合性措施。首先做好宣传,组织群众性灭虱。早期发现病人立即进行灭虱及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应密切观察15~21天,发现可疑病人立即隔离。应在同一时期,对一切病人及接触者的被服进行灭虱,且在7~10天后检查一次,必要时重复灭虱。灭虱方法有烫、煮、蒸、烧等物理杀虫法,亦可用10%DDT、666粉剂或用浸过80%敌敌畏乳剂的粉笔涂于衣被缝隙(褶)部位。头虱可用1:10百部煎液或666粉揉搓。人工自动免疫仅用于特定的人群及疫区。灭活疫苗有4种,虱肠疫苗效果佳,但不能大量供应;鸡胚疫苗方法简便,反应小,效果尚佳;鼠肺疫苗能大量生产,价格便宜,但效果稍差;减毒活疫苗已在某些国家广泛应用,注射一次即可,优点为迅速生效,且免疫力持久。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19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