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菌食物中毒是指除伤寒与副伤寒杆菌以外的其他沙门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即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有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参见“沙门菌感染”条。
沙门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的同时,死亡的菌体裂解释出抗热性强的内毒素。如此种食物未经合理烹调,食后即有大量活菌和内毒素侵入人体而引起剧烈的胃肠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由于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部分病原菌及毒素迅速被排出体外; 少数病例病原菌可从肠壁入侵血流引起菌血症。病人较少产生全身病变。一般胃肠道粘膜充血、水肿、散在性点状出血与瘀斑,严重患者肠道可有散在性溃疡。
潜伏期为4~24小时,最短2小时,长者可达2~3天。多数病例急骤起病,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猪霍乱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热可达40°以上,持续3~5天或更长。发热多伴有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每天3~4次至数十次不等。性状呈黄水样带少量粘液,有恶臭,个别可带脓血。若肠道炎症累及结肠下段,亦可出现里急后重。儿童常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等中毒症状。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可类似霍乱,有剧烈腹泻、呕吐,短时间内可出现脱水、循环衰竭、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若不及时治疗,预后凶险。病程一般2~4天,多能自行恢复,偶有长达1~3周者。血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少数轻度增高。
依据病史中有进食可疑食物,同食者集体发病,症状有发热、呕吐、腹泻、大便水样,带粘液,便量多而臭可作出诊断。若从粪便、呕吐物培养检出病原菌,即可确诊。如从可疑食物中分离出相同细菌,则可断定感染来源。以患者血清与分离菌种作凝集试验,在发病1~2周后效价达1:60以上;双份血清检查,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增高4倍,则诊断意义更大。患者大便中含有脓血,应与细菌性痢疾相区别。若患者呈严重胃肠炎表现者,则应与霍乱相鉴别。
本病预后良好,死亡者罕见。轻型病例,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亦能自行痊愈。有较重胃肠炎表现者,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严重吐泻引起脱水、循环衰竭者,应快速静脉滴入生理盐水或等渗葡萄糖盐水,待血压回升后再减速缓滴。重症患者可给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唑等药物。 氯霉素成人每日1~2g,小儿每日25~50mg/kg,疗程5~7日。氨苄青霉素成人每日4~6g,儿童每日60~120mg/kg,口服或静注。预防见“沙门菌感染”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