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摘要:   本病亦称毛细胆管性肝炎或胆汁淤积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个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肝内淤胆)。一般治疗同急性病毒性肝炎,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虽长但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最终完全恢复,很少转为慢性。

本病亦称毛细胆管性肝炎或胆汁淤积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个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肝内淤胆)。

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皆可引起淤胆型病毒性肝炎。少数情况下本病可呈局限性流行。

正常胆盐在肝细胞微粒体内合成,通过细胞器输送至毛细胆管。一般病毒性肝炎皆有一定程度的淤胆,但不持续。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是指淤胆过度且较持续。发生淤胆型肝炎时,肝细胞合成和转送胆盐的功能发生障碍,使胆汁乳粒形成不足,水分含量减少,因而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此外,由于毛细胆管和小胆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水分渗出,胆汁易与粘蛋白凝成胆栓阻塞毛细胆管,加重了胆汁流通的障碍。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小叶重度淤胆,汇管区可见小胆管增生并充满胆汁,有炎症细胞浸润。一般肝实质改变不甚显著,有时仅见枯否细胞反应及肝细胞核大小不等。

本病可发生于急性肝炎初期,但更多出现于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病程较一般急性肝炎为长,甚至可持续数月至一年以上。病人一般症状较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为轻,但黄疸深的病人常诉皮肤瘙痒。

有急性肝炎的病史和症状,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如大便变白,尿中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元、尿胆素阴性,血中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血胆固醇增加,血转肽酶及硷性磷酸酶显著增加者,可考虑本病诊断。由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也可出现肝内梗阻性黄疸,但不持续,故我国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为梗阻性黄疸须持续三周以上。

本病应首先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肿瘤、胆石等鉴别。诊断难以确定的病例需靠腹部平片、胃肠造影、B型超声波检查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协助诊断。仍难以肯定的病例更需行内窥镜及逆行胆管胰管造影。本病还应和其他肝内淤胆疾病如药物性黄疸(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硫脲嘧啶、保泰松等)、胆汁性肝硬变、妊娠淤胆、遗传性复发性肝内淤胆病等相鉴别。妊娠淤胆血转肽酶正常为其特点。

一般治疗同急性病毒性肝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黄疸消退有一定帮助,但对疾病全过程无决定性影响。成人强的松每日30~40mg,好转后逐渐减量,维持量成人每日5~10mg,疗程常需1至数月。临床不能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激素治疗三周以上黄疸无消退,尤其内科治疗过程中发生胰腺炎或胆道感染者,需考虑外科剖腹探查。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虽长但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最终完全恢复,很少转为慢性。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94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