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

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
 
摘要:   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又名西伯利亚蜱媒斑疹伤寒,是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几种蜱及某些野生小动物是贮存宿主,故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被蜱叮咬而感染。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蜱叮咬处原发病灶及皮疹。潜伏期3~6天,诊断主要依据有流行病学史、急性热病症状、皮肤原发病灶、皮疹、血清学反应阳性或病原体分离等。

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又名西伯利亚蜱媒斑疹伤寒,是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几种蜱及某些野生小动物是贮存宿主,故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被蜱叮咬而感染。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蜱叮咬处原发病灶及皮疹。本病发生于亚洲北部如西伯利亚西部、中部、东部及远东地区;在亚洲中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某些地区也有发现。我国仅有个别病例和某些地区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潜伏期3~6天。起病急骤,发热很快上升至40℃,持续8~10天,然后逐渐下降。发热时伴有头痛,全身不适,腰、腿痛,眼结膜及咽充血,脉搏缓慢,脾偶可扪及。

蜱叮咬处先出现疼痛硬实的小结节,后疼痛减轻,形成焦痂,呈棕色,四周有红晕。焦痂附近淋巴结肿大。皮疹一般在病程第4~5天出现,主要分布于躯干与四肢,为红色多形斑丘疹,间有出血性;少数病人皮疹较少,主要在胸、背及前臂内侧;约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部分可留有色素沉着。本病预后良好,无复发。

血白细胞无特殊变化。在病程后期或恢复初期 (病程第3周开始)外斐反应OX19阳性,但OXK则阴性,有助与恙虫病相鉴别。诊断主要依据有流行病学史、急性热病症状、皮肤原发病灶、皮疹、血清学反应阳性或病原体分离等。恒河猴经皮下或腹腔接种3~4天后发热及外斐反应OX16阳性。豚鼠亦易感,人工感染后有发热和阴囊水肿,鞘膜涂片可在细胞内检到立克次体。四环素治疗有良效。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08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