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摘要: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一般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点及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一般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点及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呈卵圆形,革兰阴性,直径为0.6~1.0μm,常成对排列。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鼻咽部、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浓度下生长更好。本菌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于体外甚易自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脑膜炎球菌可用血清凝集试验加以分群,国外将其分为A、B、C、D、X、Y、Z、29E、 W19个血清群。 国内除A、B、C、D与国外相同外,另列了1889、1890、1892、319、1916、1486、1811 7个新血清群。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或散发于世界各国,平均年发病率为2.5/10万,以非洲中部流行地带为最高。国内1896年首次在武昌证实本病后,曾多次发生过大小流行,解放后发病率明显下降。

人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人群带菌率如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非流行期的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流行期间则A群所占百分比较高。病后带菌者约有1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2年。带菌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常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深层淋巴组织内。致病菌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发病率随冬季来临而增加,一般从1月份开始上升,至3、4月份为高峰,5月起下降。室内空气不流通、人群流动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均有利于本病流行。发病年龄大城市以6个月至2岁为最高;中小城市则以2~4岁或5~9岁为最高。性别在发病率及带菌率上无明显差异。

发病机理与病理 脑膜炎球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大多为带菌状态或隐性感染。部分可出现鼻咽炎症状,仅少数发展为败血症,然后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其他脏器偶亦可发生化脓性病灶如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

发展成暴发型败血症者,是因脑膜炎球菌内毒素引起微循环障碍、激活凝血系统而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常在起病后短时内出现严重瘀斑、出血和休克,过去称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在败血症期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有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同时有皮肤、皮下、粘膜和浆膜等局灶性出血。暴发型败血症时皮肤及内脏血管损害更为严重而广泛,血管腔内有血栓存在;皮肤、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均可有广泛出血。在脑膜炎期主要病变在大脑两半球表面及颅底的软脑膜,早期有充血,少量浆液性渗出和局灶性小出血点;后期则有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细菌出现。颅底部由于脓性粘连压迫及化脓性病变的直接侵袭,可引起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颅神经损害。暴发型的脑膜脑炎型病变以脑实质为主,脑组织明显充血和水肿,颅内压显著增高,可发展成脑疝。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临床可分3型:

(1) 普通型: 约占全部病例90%,按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4个阶段。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上呼吸道感染期约1~2天,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病人(20~30%)可有低热、咽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败血症期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表情呆滞,小儿可出现惊厥。全身皮肤及粘膜有瘀点或瘀斑,且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坏死。脑膜炎期亦可与败血症的症状同时出现,大多于起病24小时左右即较明显,病人持续高热,头痛剧烈,频繁呕吐呈喷射性,狂躁及惊厥,可于1~2天内进入神志朦胧或昏迷状态,并出现脑膜刺激征。婴儿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但前囟常明显突出。此期持续时间不定,如经合理治疗,病变停止发展,一般在2~5天内即可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主要表现为体温逐渐降低,以至正常;皮疹停止发展并大部分被吸收;意识逐渐清醒,可安静入睡; 神经系检查亦逐渐恢复正常。口唇及口周出现单纯疱疹,此为本期特征性表现。

(2) 暴发型: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死亡。可再分成3型: ①休克型,有高热、精神极度萎靡,意识障碍,有时出现惊厥。皮肤出血点或瘀斑迅速增多,可融合成片,甚至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尿量减少或无尿。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脑脊液大多澄清,仅细胞数轻度增加,血培养多为阳性,实验室检查可证实有DIC。②脑膜脑炎型,头痛剧烈,有喷射性呕吐,表情呆滞,眼神凝视,频繁或持续惊厥,迅速陷入昏迷。部分病人发展为脑疝,瞳孔两侧大小不等,边沿不整(小脑幕切迹疝),或瞳孔两侧扩大、呼吸骤停(枕骨大孔疝)。血压开始时可增高,以后下降,心律不齐,最终呼吸及心跳停止。③混合型,兼有上述二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

(3) 慢性败血症型: 少数患者病程可迁延数月,有间歇性发热、皮疹或瘀点、多发性关节疼痛,血培养可获阳性(见“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条)。病程中有时可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或心内膜炎而使病情急剧恶化。

本病并发症及后遗症因磺胺药及抗生素的应用而明显减少,但仍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脑积水、硬脑膜下积液、颅神经损害(耳聋、失明、动眼肌麻痹等)、瘫痪、智力或精神改变等。

诊断 本病诊断依靠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一般在15,000~30,000/μ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糖和氯化物减少,蛋白增加,细胞数增多(500~2000/μl或更多,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脑脊液涂片可检出脑膜炎球菌,培养阳性,鲎细胞溶解物试验可获阳性。败血症期血培养呈阳性,刮取瘀点组织液涂片或培养亦可检出脑膜炎球菌。免疫学检查包括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等,可检测脑脊液或血液A群特异多糖抗原,一般在起病3天内阳性率较高。亦可以间接血凝试验和沉淀试验检测抗体,如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则可诊断为本病。

本病应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如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脑膜炎相鉴别。

治疗 (1)普通型治疗:呼吸道隔离,饮食以流质为宜,并给适量的液体输入,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病原治疗仍以磺胺药为首选,一般用磺胺嘧啶,成人首次剂量2g,以后每6小时1g口服,症状好转后改为每12小时1g,同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亦可与甲氧苄氨嘧啶(每次160mg,每日2次)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对呕吐或神志不清不能口服者可用上述量的20%磺胺嘧啶钠适当稀释后静脉注射或肌注。儿童剂量视病情轻重,磺胺嘧啶每日0.1~0.2g/kg,分次给予。亦可用磺胺甲基异噁唑(800mg)和甲氧苄氨嘧啶(160mg)联合口服,每日2~3次。由于近来耐磺胺药的菌株不断增多 (约10~20%),应用磺胺药后1~2天内如病情未见好转或反而加重者,可改用氯霉素(成人每日为50mg/kg,儿童为50~75mg/kg,新生儿为25mg/kg)分次口服、肌注、或静滴; 或青霉素G(每日20万u/kg)静脉滴注,疗程一般5日。

(2) 暴发型治疗: 休克型以控制感染和纠正休克为主。抗菌药物可应用青霉素G治疗,一般剂量为每日20万u/kg,静脉滴注。亦可选用氨苄青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抗休克措施首先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障碍,然后继续补充适量液体及5%碳酸氢钠溶液以纠正酸中毒。在上述措施后,休克仍未纠正者,可考虑选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副作用较小的山莨菪碱(654-2),剂量每次0.5~1mg/kg,每10~15分钟静脉注射一次。如无山莨菪碱也可用阿托品代替(剂量每次0.03~0.05mg/kg),一般经过数次注射后,如面色变红,四肢恢复温暖,血压上升至80~90mmHg时,即可减少剂量,延长注射间隔时间并逐渐停用。如应用山莨菪碱或阿托品5~10次无效,可改用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与多巴胺联合或苄胺唑啉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纠正休克有一定疗效,一般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00~1000mg静脉滴注。有DIC存在者,可应用肝素,剂量每次为0.5~1mg/kg,于10%葡萄糖液或20%甘露醇内静脉推注,根据情况每4~6小时重复一次。

(3) 脑膜脑炎型治疗: 除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如氯霉素、磺胺药、青霉素G等)外,可采用阿托品或山莨菪碱等以解除脑血管痉挛。为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或呼吸衰竭发生,可应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或50%葡萄糖液每次40~60ml,亦可应用30%尿素每次0.5~1.0g/kg,按具体情况每隔4~6小时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高热和频繁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呼吸衰竭者可用山梗菜碱、可拉明、回苏灵、利他林等中枢兴奋剂。

(4) 慢性败血症型治疗: 以选用青霉素G、氯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为主。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自采用磺胺及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以来,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暴发型患者、年龄在1岁以下的婴儿,预后仍较差。

预防 近年来,对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的预防,着重于研究其流行特征及规律性,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认真做好本病的预测和预报工作,隔离治疗病人,对健康带菌者及恢复期带菌者,应予以治疗,一般可用磺胺嘧啶每日4g,分2次口服,连服3天,儿童酌减;亦可用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均可明显降低带菌率。 本病流行时,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尽量戴口罩。国内试用流脑A群灭活菌苗,二次接种后保护率可达60~70%。国外采用含有A、C二群的多糖体菌苗,接种后人体免疫球蛋白及群特异性抗体均有明显增高,发病率下降。用1:3000杜灭芬、0.3%呋喃西林或1:3000洗必太喷喉滴鼻;亦可用杜灭芬、洗必太含片,每次1~2片,每日2~3次,均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密切接触者可口服磺胺药作预防性服药。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52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