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后和接种后脑炎均为继发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多种病毒感染后或接种减毒病毒制成的疫苗后所并发的急性或亚急性病变。发病年龄和季节与原发疾病的患病年龄和流行季节有关。
感染天花、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病毒和流感等传染病后,可并发脑炎;也有在原发疾病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发生脑炎并发症者。在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等部分病人的脑组织和脑脊液中已分离出有关病毒。有些人在接种疫苗后很久,临床无神经系统症状而脑脊液可分离出疫苗病毒,但有部分病人始终不能分离到病毒。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是否发生脑脊髓炎,则与疫苗的脑组织含量成正比。曾用同种或异种脑组织或髓磷质蛋白注射,能产生与临床相似的实验性脑脊髓炎。由脑组织疫苗改为禽胚疫苗后,其发生率从1:2,000下降为1:50,000。故认为接种狂犬病疫苗引起的脑炎是由变态反应所引起。因此传染后和接种后脑炎的发病机理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两种作用均有关。
传染后和接种后脑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血管周围细胞浸润和神经髓鞘脱失。病变分布广泛,可互不连接。严重者神经原和轴索坏死伴出血。通常脑和脊髓均受影响,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部分神经原损害较轻,仅血管周围和脑膜有炎症细胞浸润。
传染后脑炎的发生率在各次流行中不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原发病轻重无关。
麻疹脑炎的发生率通常约0.1%,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可达3~5%。患者多在2岁以下。麻疹病程中虽有51%的病人脑电图异常,约10%患者脑脊液细胞数增高,但多数无脑炎症状。并发脑炎时有体温升高、呕吐、抽搐,继而出现神志障碍等,一般持续3日左右,也有长达月余者。昏迷越长,预后越差(见“麻疹”条)。麻疹病毒感染后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者近年报告逐渐增多(见“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条)。风疹脑炎发生率约1:5,000~1:6,000,发生时间约在皮疹后3.8天,起病与麻疹脑炎相似,昏迷和抽搐少见。病程一般在3日左右,少数7日以上。病死率约20%,一般恢复完全。幼儿急疹后脑炎临床表现与风疹脑炎相似,其发生率很低。这些脑炎的脑脊液细胞数多在300/μl以内,部分病人细胞数可完全正常,蛋白轻度升高。天花脑炎的发生率为1:2000~1:400,以小儿为多,除脑炎和脊髓炎的表现外,语言障碍比较常见。死亡多发生于急性期和截瘫后病人,死亡率可高达50%。水痘脑炎发生率为1:10,000~1:1000,平均发生于病程6.3天。脑炎占90%,脊髓炎和神经炎占10%。亦可发生小脑性共济失调。病死率5~25%,约15%有后遗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约1%,以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和多发性神经根炎多见,这类脑炎的脑脊液细胞数多在500/μl以内,糖和氯化物不减少(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条)。流行性腮腺炎参见“流行性腮腺炎”与“腮腺炎病毒脑膜炎”条。腺病毒感染并发中枢神经损害的发生率不详。有人收集73例,临床表现起病急,有头痛、呕吐、抽搐和明显意识障碍,预后良好,脑脊液细胞数150/μl左右。流行性感冒流行时期约0.2~2%的病人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急性出血性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见,年龄以10~19岁为主,脑脊液细胞数多在200/μl以内。
种痘后脑脊髓炎的发生率约为1:100,000,也有高达1:5,000。1岁以内小儿很少发生,多在种痘后2~18日(以12~15日最多)后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抽搐、神志障碍和肢体瘫痪,临床表现有脑炎型、脑脊髓炎型和脊髓炎型等,颅神经损害很少。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留有后遗症。病死率约30%,死亡多在病程第3~5日。脑脊液细胞数多在50~100/μl,半数病例蛋白质升高。
狂犬病疫苗有神经组织疫苗、禽胚疫苗和组织培养疫苗三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应用神经组织疫苗为最高,组织培养疫苗最低。多在接种后二周左右起病,可短至6日,长达35日。成人患者约占2/3。临床表现有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和脊髓炎等。病死率约20%。脑脊液细胞数一般在100/μl以内,半数病例蛋白升高。传染和接种后脑炎脑脊液细胞分类均以淋巴细胞为主。
传染后和接种后脑炎因有急性传染病史和疫苗接种史,结合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资料,诊断大都不困难。但须与高热惊厥、其他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不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等相区别。这类脑炎的治疗主要为对症及支持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和早期应用对变态反应引起的脑炎和脑水肿有一定疗效。传染后脑炎的预防关键在于降低原发疾病的发病率。种牛痘时并用免疫球蛋白,有降低神经并发症的作用。应用狂犬病疫苗时,尽可能选用组织培养疫苗,接种间隔时期不宜很长;如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停止注射。如为神经组织疫苗引起者,应尽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