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毒理学 >>动物毒素

动物毒素
 
摘要: 陆生和水生的有毒动物(包括原虫以至哺乳动物)所产生或具有的有毒物质称为动物毒素,可分:①毒液,由毒腺产生经毒器放毒,毒液注入其他动物能使之中毒,如毒蛇的蛇毒。②经口毒物,经口内服后才能引起中毒,如河豚的鲀毒素。③分泌毒,由毒腺产生,一般经分泌孔排出体外,接触染毒后可直接损伤人、畜皮肤粘膜,如斑蝥的斑蝥素。这几种动物毒素中危害最大的是蛇毒。



陆生和水生的有毒动物(包括原虫以至哺乳动物)所产生或具有的有毒物质称为动物毒素,可分:①毒液,由毒腺产生经毒器放毒,毒液注入其他动物能使之中毒,如毒蛇的蛇毒。②经口毒物,经口内服后才能引起中毒,如河豚的鲀毒素。③分泌毒,由毒腺产生,一般经分泌孔排出体外,接触染毒后可直接损伤人、畜皮肤粘膜,如斑蝥的斑蝥素。这几种动物毒素中危害最大的是蛇毒。

蛇毒 蛇类属于爬虫纲、有鳞亚纲的蛇目。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是依据有无毒器。毒蛇的毒器由毒牙、毒腺和连接此两者的排毒导管所组成。凡毒牙位于上颌前端者称为前毒牙类毒蛇,如眼镜蛇、海蛇、蝰蛇,这类毒蛇的毒性猛烈,属于剧毒蛇; 毒牙位于上颌后端者称为后毒牙类毒蛇,如游蛇、水游蛇,均非剧毒蛇。我国有毒蛇约五十种,其中对人、畜有生命危害的剧毒蛇主要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小头海蛇、环纹海蛇、青环海蛇、平颏海蛇、海蝰、圆斑蝰蛇、蝮蛇等,大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毒腺排出的新鲜毒液为微酸性粘稠液体,有特殊腥臭,含水量65~80%,固体成分主要为毒性蛋白。各种剧毒蛇的毒液排出量和对小鼠的LD50见下表。

各种剧毒蛇的毒液排出量和对小鼠的LD50

常见剧毒蛇
(产地)

拉丁学名

平均一次排毒量
固体毒/毒液
(mg)

小鼠LD50
(皮下注射)
固体蛇毒
(mg/kg)

眼镜蛇科

 

 

 

眼镜王蛇
(广西)

Ophiophagus
hannah

102/382

0.34

眼镜蛇
(广西)

Naja naja atra

80/251

0.53

金环蛇
(广西)

Bungarus
fasciatus

28/94

2.4

银环蛇
(广西)

Bungarus
multicinctus

4.6/18.4

0.09

蝰 科

 

 

 

圆斑蝰蛇
(广西)

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

44/192

1.6

蝮蛇
(江、浙)

Agkistrodon
halys

21~41/70~127

2.0

尖吻蝮蛇
(广西)

Agkistrodon
acutus

59/222

8.9

竹叶青
(广西)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5.1/27.5

3.3

海蛇科

 

 

 

海蝰
(中国沿海)

Praescutata
viperina

/0.2

4.5
(静脉注射)

平颏海蛇
(中国沿海)

Lapemis
hardwickii

/2.4~5.2

1.4
(静脉注射)

青环海蛇
(中国沿海)

Hydrophis
cyanocinctus

/18

0.35
(静脉注射)

注:海蛇资料录自Anthony T. Tu: Venoms,1977;其他资料广西医学院提供。

蛇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①毒性多肽或蛋白,如神经毒素。②膜活性多肽,如心脏毒素。③蛇毒蛋白酶,如磷脂酶A。④无毒的活性物质,如神经生长因素。每一种蛇毒含有多种不同的毒素,眼镜蛇科、海蛇科和游蛇科以神经毒为主,而蝰科以血循毒为主。主要毒素如下:

(1) 神经毒素:已从各种毒蛇的蛇毒中分离出70余种不同命名的神经毒素,其中有的已可人工合成,具有60~74个(或更多)氨基酸残基的肽链。短链神经毒素如眼镜蛇毒素,为62个氨基酸残基。所有这类神经毒素在化学结构上有着共同的特点,8个半胱氨酸均排列在固定的顺序位置上,组成4个二硫键,形成8个环段。长链神经毒素如α环蛇毒素,为74个氨基酸残基,其不同于短链的,仅在第4环段多2个半胱氨酸结合的二硫键,并增多一定数量的其他氨基酸残基。神经毒素能阻断运动神经肌接头的突触递质传递,对哺乳动物的呼吸肌有高度选择性。短链神经毒素的这一阻断作用要比长链的快些,其作用的消失亦快些。神经毒素按其作用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①作用于突触前膜的神经毒素; 我国银环蛇的β环蛇毒素,为非去极化型的代表,能使运动神经终末的突触前膜乙酰胆碱囊泡消失,递质释放停止,导致神经肌接头生理传导功能阻断。最近也从我国蝮蛇分离出类同这一作用的神经毒素。②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毒素: 绝大多数的神经毒素属于这一类,包括银环蛇的α环蛇毒素,能与烟碱型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牢固地结合,骨胳肌细胞膜对递质乙酰胆碱的正常去极化反应消失,从而阻断神经肌接头的生理传导功能。神经毒素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蛇伤的外周性呼吸麻痹是临床上致死的主要原因,大剂量新斯的明对挽救呼吸衰竭有一定疗效。

(2)心脏毒素: 已分离提纯近10种心脏毒素,是一种膜活性多肽,能使心肌细胞膜发生持久性去极化。我国眼镜蛇的心脏毒素为6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分子量为6,777; 金环蛇的心脏毒素为124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分子量为13,652。用猫做实验,可见收缩压下降,心电图P-R间期延长,QRS、S-T和T波幅度下降,出现室性早搏,而后房室完全阻断,室性心律以至停搏。心脏毒素的碱性最强,中毒时给予酸性聚阴离子的神经节苷或肝素,对消除心脏毒素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3) 细胞毒素: 已分离提纯20余种细胞毒素,大多数为60~62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细胞毒素能使组织细胞坏死溶解,对血管内皮细胞、横纹肌细胞或肾小管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损害作用。响尾蛇科和蝰科的蛇毒对实验性肿瘤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

(4) 凝血毒素和抗凝血毒素: 蛇毒的促凝作用是由于它具有凝血激酶样活性,含有第X因子的激活质,能激活第Ⅴ因子、凝血酶原或有凝血酶样活性。蛇毒的抗凝作用是由于它含有溶解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活性,能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或能阻抑第Ⅱ、Ⅲ或Ⅴ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抑凝血酶的形成。

我国尖吻蝮蛇的毒素在高浓度时是促凝的,含有较强的凝血酶样成分(为187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分子量为33,500),而在低浓度时却是抗凝的(其组分为160个残基的肽链,分子量为20,650,酸性,不耐热),能与凝血酶原结合,干扰其活性,能使凝血激酶和第Ⅴ因子失活,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蝰蛇毒能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激活第Ⅹ因子和第Ⅴ因子而引起促凝作用,也能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促使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眼镜蛇毒和眼镜王蛇毒有抗凝血激酶的作用,延长血液的凝血时间。眼镜蛇毒还有凝集血小板的作用。

蛇毒的其他一些毒素见下表。

蛇毒的其他一些毒素

毒素名称

分布和主要成分

主要毒性

溶血毒素

各种毒蛇均含此毒
素,眼镜蛇科含量较高,
蝮亚科较低。化学结构
近似神经毒素,但无神
经毒素的生物活性。为
碱性蛋白,分子量为
7,000

能直接溶解红细胞膜引
起溶血,也能间接在磷脂
酶A的协同下使溶血卵磷
脂引起溶血。临床上出现
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
严重者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出血毒素

蝮亚科和蝰亚科的含
量较高。为金属蛋白,
有的还有蛋白酶活性。
蝮蛇的出血毒素为酸性
糖蛋白,分子量80,000
~91,000

咬伤的局部和内脏毛细
血管发生细胞间隙破损和
内皮细胞溶解,造成红细
胞外渗出血

肌坏死因素

蝮亚科含量较高,眼
镜蛇科亦含一定量。为
耐热的碱性蛋白。小分
子量成分为38个氨基酸
残基的肽链,大分子量
成分正在探索中

一般不引起溶血而选择
性引起肌原纤维的溶解,
同时对肌键、软骨也有坏
死作用,造成咬伤局部的
深层组织坏死

肾毒性因素

蝮亚科和眼镜蛇科含
量较高,海蛇科和蝰亚
科含量较低

蛇毒吸收入血经肾排出
时,选择性地损害肾细
胞。蝮亚科主要引起肾小
球和近端肾小管的细胞坏
死,眼镜蛇科主要引起肾
小管的变性或坏死

有的蛇毒蛋白具有一定的生化酶活性,有的则没有酶活性而只有生物毒性。已报道的蛇毒酶有40余种,酶活性比较清楚的有10余种。

(1) 蛋白水解酶: 血循毒类蛇毒均含此酶,能引起咬伤局部水肿、出血和坏死。此酶为真性肽链内切酶,并能水解缓激肽原使之成为缓激肽。此外,尚有胶原酶的活性。依地酸钠能与该酶的金属络合,对酶活性有消除作用,可用于血循毒类毒蛇咬伤的局部皮下封闭注射以解毒。

(2)磷脂酶A: 各种蛇毒均含此酶,但含量不一。为102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的肽链。能催化α卵磷脂水解释出脂肪酸而成溶血卵磷脂,使细胞膜磷脂水解,引起红细胞溶血和血小板崩解。

(3)磷酸二酯酶: 各科蛇毒均含有此酶。为肽链端解酶,能降解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此外,尚有腺三磷酶的活性。

(4) 磷酸单酯酶: 海蛇和尖吻蝮蛇毒含酸性磷酸酯酶,眼镜王蛇毒含碱性磷酸酯酶,而眼镜蛇毒则二者兼有。

(5)精氨酸酯水解酶: 蝰科毒蛇毒含有此酶。具有缓激肽释放酶的活性,能增加毛细管渗透性而引起出血,并能促进血凝。

(6) 乙酰胆碱酯酶: 眼镜蛇科和海蛇科蛇毒含有此酶。能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之失活。

(7) L-氨基酸氧化酶: 蝰科蛇毒含量较高,眼镜蛇科蛇毒亦含此酶。凡含此酶的蛇毒外观呈黄色。能使游离氨基酸成为α酮酸。

防止蛇咬伤,要加强个人夜行防护,集体野外作业须带救治药包。蛇伤局部处理,能减轻全身中毒和保护局部组织,减少溃烂坏死,用药愈早疗效愈好。

我国已有多种蛇毒的单价精制抗毒素投产供应,其中蝮蛇、尖吻蝮蛇(五步蛇)和银环蛇的效价高,疗效也较好。应用这类抗毒素必须掌握对症、早用、足量的使用原则。

其他叮咬或刺伤性动物毒素 除蛇毒外,对人有较大危害的其他毒素,择要列表如下。

能伤害人的其他一些动物毒素

有毒动物及
其分布

主要毒素成分

主要毒性


(Heterome-
trus,But-
hus属等)
分布东南亚

主要有神经毒素、心
脏毒素、溶血毒素以及
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
磷酸单酯酶等。每次尾
螫排毒量约有毒液1mg。
我国蝎毒的致死毒性要
比美洲地区的小

能同时阻断乙酰胆碱
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递质
传递,并能干扰神经轴
索去极化过程的离子转
运和心肌细胞膜的钙离
子转运,出现心脏传导
阻滞。全身反应有出
血、肌细胞变性以及内
分泌功能紊乱

蜜蜂
(Aspis属)
分布世界各

主要毒素为分子量较
小的短肽,如蜜蜂毒素、
蜜蜂神经毒素以及肥大
细胞去粒肽。此外还有
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
组胺以及儿茶酚胺等

蜜蜂毒素约占全部蜂
毒量的半数,能促使组
胺释放而加剧局部和全
身反应。局部红肿灼痛
多于24小时内消退,严
重全身反应有呕吐、心
悸、呼吸窘迫。个别患者
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若
同时受刺百处以上者,
往往危及生命。少量蜂
毒能促使肾上腺皮质激
素的释放

黄蜂
(Polistes
属等)
胡蜂
(Vespa属等)
分布东南亚

毒素成分类同蜜蜂,
但为分子量较大的毒性
蛋白,并含较多的缓激
肽,还有一定量的乙酰
胆碱和5-羟色胺等

能尾刺,又能口咬,局
部出现组织坏死。严重
的全身反应可并发肾小
管细胞的变性坏死、心
律失调或过敏性休克。
缓激肽可加剧局部反应

蜘蛛
(Aranea,
Latrodec-
tus属等)
分布东南亚

主要有神经毒,也有
细胞毒、溶血毒和透明
质酸酶等

咬处局部有两个小红
点,周围红肿。全身反
应严重者可出现胸腹绞
痛,全身肌肉紧张,可
历时1~2天,同时有恶
心、呼吸窘迫、盗汗、
寒战发热、耳鸣和皮肤
麻木感等

蜈蚣
(Scolopen-
dra,Both-
rophelus属
等)
分布东南亚

毒素成分不详

咬伤局部除灼痛红肿
外,尚可引起被咬肢体
的淋巴管炎,但全身反
应较轻

刺毒鱼类
我国有100
余种,沿海
有鲨、𫛏鲛、
鲶䲢、鲉等
类;江河淡
水有鳜、鲶
等类

毒器由毒腺、毒棘和
沟管三者组成,大部分
为鳍棘,也有尾刺(如
𫛏类)。毒鱼刺螫时能将
鱼棘毒素注入人体引起
中毒。毒素为毒性蛋
白,是一种外毒素,不
稳定,不耐热,胃液可
破坏这类毒素,故煮熟
内服无毒性

由于刺毒鱼类的毒素
成分各不相同,中毒症
状轻重不一。受刺后局
部有难忍的剧痛、出
血、紫绀、不同程度的
浮肿,甚至受刺处裂伤
坏死,引起继发感染。毒
素吸收后,全身症状𫛏
类以神经毒为主,鲉类
以血循毒为主:个别严
重者亦可引起呼吸麻痹
致死

海胆
我国有60
余种,有毒
的只有五、
六种,如刺
冠海胆等。
分布我国沿
海,南多北

为棘皮动物,壳体长
有许多有毒的细长小
刺,刺尖有倒钩,刺伤
人体注入毒液,刺端亦
同时折断嵌入皮肤。海
胆口面长有棘或叉棘,
其末端有毒齿

受刺处皮肤红肿剧
疼,1天内多可自行消
退。倘同时多处受刺,
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心
悸、肌肉抽搐等

(续表)

有毒动物及
其分布

主要毒素成分

主要毒性

水母、海蜇、
水螅
(海蜇有两
种,可食
用,水螅
栖淡水)
分布我国沿

为腔肠动物,触手和
胃丝具有特殊的刺胞,
内有刺丝囊,能放射的
刺丝其末端有小针刺。
刺丝毒素为肽类(海蜇
的刺胞毒性较弱)

受刺处皮肤红肿痛
痒。多处受刺红肿连片
则不易消退,几无全身
症状

经口毒物 引起食物中毒的动物性毒物主要为水产鱼贝。所谓毒鱼,是指内脏或肌肉含有毒素,人类摄食后可引起中毒的鱼类。我国的毒鱼可分鲀毒、胆毒、卵毒、肉毒以及含高组胺的鱼类。此外,有的动物如蟾蜍、斑蝥等的分泌毒,倘经口摄入,用量过大亦可引起中毒。主要经口毒物列表如下。

主要的经口动物性毒物

名称及其
分布

主要毒素成分

主要毒性

鲀毒鱼类
统称河豚,
河北称腊
头,山东称
艇巴,福建
称街鱼,广
东称鸡抱,
广西称龟
鱼。我国有
毒鲀40余

分布北起辽
宁南至南中
国海的沿海
大江河口

以鲀科东方鲀属的毒
性最强,内脏和皮肤含
毒素数种,统称鲀毒
素,为糖酯类,性稳
定,水溶,耐热。各种
鲀鱼的肉无毒,但鱼死
较久,其毒素可渗入鱼
肉中。以内脏1g能杀死
小鼠的体重克数为毒力
单位。人类最小致死量
约20万单位,春季的豹
纹东方鲀内脏50g约可
毒死11人

轻度中毒者有胃肠道
症状和皮肤感觉麻木。
因该毒素能阻断运动神
经肌接头的传导,并能
阻滞神经轴索去极化过
程的离子转运。中毒严
重者可因呼吸麻痹死
亡,一般多在发病后4
~6小时内致死。鲀毒
素在人体内的解毒和排
泄较快,倘发病后8小
时未死亡者,多能恢
复。河豚是我国沿海引
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有毒
食品

胆毒鱼类
已知胆汁
有毒的鱼类
有草鱼(鲩
鱼)、青鱼、
鳙鱼、鲢鱼
和鲤鱼等。
分布全国,
为我国主要
的淡水食用

鱼肉无毒。胆汁有
毒,含鱼胆毒素,化学
结构未明,耐热,不论
生吞熟食均有毒性。鱼
越大,吞服鱼胆汁越多,
中毒越重,死亡率越
高。由于人的个体敏感
差异,毒性反应可有不
同。近年国内时有鱼胆
中毒和死亡病例报道

中毒均有胃肠道症
状,较轻者出现肝肾毒
损和溶血,2~3天出现
肝大、触痛、全身黄疸
以及少尿、无尿,并伴
发血尿、蛋白尿和管型
等,严重者出现心律紊
乱。血压暂见上升,神
经系统方面的全身抽
搐、截瘫样表现和昏迷
等,发病数天后因肝肾
毒损致死。可用保肝和
肾透析疗法抢救

卵毒鱼类
我国有10
余种,如西
南和西北
(青海湖水
系)的鲤科
裂腹鱼亚
科,长江以
南溪河淡水
的鲤科鲃亚
科的光唇鱼
属,以及鲶
科的鲶鱼等

繁殖期的鱼卵含有鱼
卵毒素,为球蛋白型毒
性蛋白。耐热性各不相
同,一般耐热者其毒性
较大,不耐热者其毒性
较小

食后很快出现胃肠道
症状,严重者有运动失
调、吞咽困难、全身抽
搐以及昏迷等症状,个
别可致死。由于中毒初
期的呕吐特别显著,多
能自动吐出毒物,故严
重全身症状或死亡者较

肉毒鱼类
我国有30
余种,如海
鳝科、鲷科、
刺尾鱼科等
各属有毒鱼
种,主要分
布在福建以
南海域

肌肉和内脏含有雪卡
毒素,为脂溶性神经毒
素,耐热。其毒理作用
类似有机磷酸酯,抑制
胆碱酯酶的活性

先有胃肠道症状和皮
肤感觉异常,其特点为
对冷物有热感,对热物
有冷感。中毒较重者出
现运动失调,不能站
立。
倘一次进量超过
250g,可因呼吸麻痹致

(续表)

名称及其
分布

主要毒素成分

主要毒性

高组胺鱼类
我国有5
种,如沿海
的鲹科、鲭
科和金枪鱼
科的有毒属

鱼肉本无毒,因捕捞
后处理不善而产生大量
组胺和秋刀鱼毒素,食
后出现过敏性食物中
毒。人类的组胺中毒量
为1.5mg/kg。我国鲐鱼
肉50~100g或舵鲣鱼
肉100~150g即可发病

中毒程度取决于摄食
量和个体敏感状态。主
要症状为皮肤潮红、结
膜充血、剧烈头痛、心
悸、胸闷和发热等,有
的伴口唇水肿、全身
荨麻疹、气喘或呼吸困
难。一般于1~2天内恢
复,但偶有死亡。南方
沿海常发生集体中毒

蟾蜍
(Bufo属,如
中华大蟾
蜍等,统称
癞蛤蟆)
分布于我国
大部分地区

耳后腺和皮疣含有毒
素,称为蟾毒素,属分
泌毒,为中药蟾酥的主
要成分,耐热,作用类
似洋地黄,对心脏有毒
损作用。其他毒素尚有
氧色胺衍化物和肾上腺
素等

多因摄食污染蟾毒素
的蟾肉所引起。症状为
剧烈呕吐,伴有腹痛腹
泻。对心脏毒损时可出
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
阻滞和心律失常。严重
中毒者多在发病后数小
时内死亡。中毒后可用
1.2%氯化钾注射液50
~100ml缓缓静脉滴
注,有一定解救作用

斑蝥
(Mylabris
属,如南方
大斑蝥等)
分布于我国
大部分地区

体表分泌孔能分泌斑
蝥素,系分泌毒,能刺激
人体皮肤引起充血,发
泡、糜烂。干燥全虫为
药剂,内服过量可引起
胃肠道炎症反应。吸收
后从尿中排泄,对肾小
管有高度选择性毒损作
用。斑蝥素对实验性肿
瘤细胞有一定毒损作用

外用斑蝥膏可引起皮
肤发泡。临床中毒多因
服用过量斑蝥制剂引起
肾脏毒损,出现少尿、
血尿、蛋白尿等,严重
中毒者可因肾衰致死。
斑蝥素亦可损害心肌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5492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