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毒理学 >>氮杂环、氧杂环和迭氮化合物

氮杂环、氧杂环和迭氮化合物
 
摘要: 碳环中置入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统称为杂环化合物。最常见的杂原子是氧、硫、氮。碳环中置入一个或多个氮元素的,称为氮杂环化合物,置入氧的称为氧杂环化合物。迭氮化合物为迭氮酸(HN3)的衍生物,通式为R—NNN。



碳环中置入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统称为杂环化合物。最常见的杂原子是氧、硫、氮。碳环中置入一个或多个氮元素的,称为氮杂环化合物,置入氧的称为氧杂环化合物。迭氮化合物为迭氮酸(HN3)的衍生物,通式为R—NNN。

三节氮和五节氮杂环 大部为液体,呈碱性,具氨样气味。一般能混溶于水。本类化合物主要用于有机合成、纺织工业原料及制药等。

三节氮杂环化合物的重要品种有乙撑亚胺及其同系物如丙撑亚胺 (NHCH2CHCH3) 和衍生物如三乙撑蜜胺

大多属高毒类。如大鼠经口LD50,丙撑亚胺为19mg/kg,三乙撑蜜胺为13mg/kg。某些品种具有明显的拟放射作用,其生物效应类似氮芥。一般地说,乙撑亚胺衍生物的急性毒性较乙撑亚胺低;分子结构中有多个活性基团时,其生物效应较单个活性基团的高;聚合体的毒性较相应单体低。

五节氮杂环化合物大多属低毒,如吡咯

中等毒类,如正丁基吡咯烷(C4H8NC4H9)、 2-氨基噻唑

皮肤粘膜均有刺激作用。吡咯、正丁基吡咯烷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抑制和麻醉。而吡咯烷、2-氨基噻唑主要作用于消化道和肝脏,后者大剂量摄入时,并可致白细胞数减少。氨基三唑未见职业中毒报道。

又名二甲亚胺、氮丙啶、乙烯胺。无色不稳定液体。强碱性,具氨样气味。易挥发、易燃。沸点55~56℃。能混溶于水、醇和其他极性溶剂。工业上用于制造三乙撑蜜胺、活性染料及烷化型抗癌药,也用于改变合成纤维性能和加工纸张等。属高毒类。大鼠经口LD50约15mg/kg,吸入15分钟LC50为0.9g/m3。是一种强刺激、强腐蚀剂,其蒸气对眼、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液体是皮肤起疱剂、致敏剂,并能引起角膜烧伤。小鼠急性吸入时,可见肺水肿、肾损害和血尿。兔经口喂饲0.42~0.83mg/kg,历5~30次,亦见肾损害,血中非蛋白氮增加。人吸入亦有肺水肿的报道。乙撑亚胺为强直接诱变剂、动物致癌剂。其诱变作用,已经体外培养、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试验证明,反复接触可使啮齿动物发生全血细胞减少及睾丸损害; 给大鼠每周两次注射乙撑亚胺油溶液,约33周后,在注射部位出现肉瘤,个别还见肾脏出现过渡型细胞癌。用含13ppm乙撑亚胺的饲料作小鼠喂饲试验,74周后出现肝和肺肿瘤。在人虽尚无致癌的报道,但由于强烷化作用,美国已把它列为致癌剂之一。 对果蝇生育有抑制作用,未见致畸胎报道。本品吸收后主要经肾排泄,24小时内约有50%随尿排出,3~5%分解成CO2呼出,1~3%以挥发性碱性物质呼出,10%经粪便排出。

一个氮原子的六节环 自然界分布较广,如骨油、煤焦油、某些生物碱等。分吡啶和哌啶两大类。大多为无色液体,性稳定,具特殊难闻臭气。一般地说,哌啶类为一种强碱,其性质类似仲胺;而吡啶类则是一种弱碱,其性质与叔胺相似,具芳香族化合物特性。工业上主要用作溶剂、化学合成的中间体和制造药物、染料、炸药及树脂等。其中以吡啶用途尤为广泛。

本类化合物毒性相差颇大。大鼠、小鼠经口或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以2-氨基吡啶和乙烯基吡啶类较高,戊基吡啶类、4-乙基-2-甲基吡啶居中,再依次为二甲基吡啶、皮考啉类;以吡啶最低。吸入毒性,以5-乙基-2-甲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较高,依次为4-乙基-2-甲基吡啶、二甲基吡啶类和皮考啉类,吡啶最低。被甲基、乙基、戊基和乙烯基取代的衍生物,对位的毒性较相应的邻位取代物高。

吡啶及其烷基衍生物均能经肠胃道、呼吸道吸收,一般也能经皮迅速吸收,其中尤以氨基吡啶类、乙烯基吡啶类和4-皮考啉最快,而戊基衍生物、5-乙基-2-甲基吡啶最慢。哌啶经皮吸收较吡啶衍生物慢。有关本类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尚不完全清楚,已证实有羟基化作用、N-甲基化作用、氧化作用和结合反应。

2-氨基吡啶和2-氨甲基吡啶衍生物所引起的症状与吡啶不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刺激和兴奋作用,高剂量可引起动物阵挛性抽搐,常因此致死,机理尚不清楚。氨基吡啶类能引起痉挛,骨骼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可能是通过直接刺激所致。

本类化合物虽有特殊臭气,但因能很快耐受且易出现嗅觉疲劳,故气味并无警告意义。生产现场须严密防止呼吸道吸入,避免皮肤接触和溅入眼内。

无色液体,呈弱碱性,有特殊臭气。沸点115.3℃。易燃、易爆。能混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属低毒类。大鼠经口LD50为1.58g/kg。大量吸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经口给药还可致肝、肾损害。死亡原因系呼吸中枢麻痹。但大鼠每日吸入32.3或161.5mg/m3浓度7小时,每周5次,历时6个月,仅出现肝脏重量系数增加。本品对皮肤、粘膜、眼有强烈刺激性,有时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吡啶吸收后,部分在体内在氮位置上被甲基化、羟基化和氧化,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在生产现场中,应避免吸入和皮肤污染。有人认为维生素B1对慢性影响有一定治疗效果。

(1-甲基-2-吡咯烷基)吡啶。无色油状液体,呈强碱性,略有臭气。易挥发。沸点247.3℃。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工业上用作制备杀虫剂和药物。属高毒类。大鼠经口LD50为50~60mg/kg。每日喂饲含0.006%菸碱的饲料,共300天,引起生长迟缓;反复皮下注射,未诱发肿瘤。本品对皮肤、粘膜和眼有刺激性。其作用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植物神经节和骨骼肌的神经终板,先兴奋,后抑制。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后,80~90%在体内经肝脏破坏,约10%以原形从尿中排出。由于毒性大,且极易经皮肤和粘膜吸收,故生产中须严防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入。

又名六氢吡啶、五甲亚胺。无色易燃液体,呈强碱性,有氨样臭气。沸点106.3℃。能混溶于水、醇、醚。可用作制造麻醉剂、止痛剂和其他药物,也用作杀菌剂、润湿剂、有机合成、环氧树脂固化剂及橡胶硫化促进剂。属中等毒类。大鼠腹腔LD50为245~331mg/kg。哌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均具有乙酰胆碱和菸碱样作用,其毒性反应类似氨基吡啶,大剂量时能阻断神经节传导; 小剂量时可引起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对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滴入兔眼可引起严重刺激,伴有角膜永久性损害。

哌啶衍生物5-乙基-2-甲基哌啶的大鼠经口LD50为540mg/kg,对兔皮肤、眼有严重刺激。

一个以上氮原子的六节环大多为固体,部分为液体。原液和固体水溶液呈碱性。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增塑剂、防腐剂、塑料、漂白剂及制药等。

本类化合物重要的有:

三氰酸及其衍生物、吗啉及其衍生物、喹啉等。绝大部分属低毒类,仅喹啉属中等毒类。其中吗啉对肝、肾可引起轻度损害,并随剂量增加而加重; 其衍生物如3,5-二甲基

尚可致白细胞数减少。本类物质对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作用,主要取决于其碱度,尤以哌嗪水溶液最为强烈,而蜜胺、三氰酸刺激作用最弱。

几种具有一个以上氮原子的六节环化合物

生产中须注意本类化合物加热分解产生高毒的氮氧化物气体(如哌嗪)和高毒的氰化物气体(如蜜胺、三氰酸等)所引起的危害。

氧杂环化合物 本类化合物的代表品种有2-甲基-1,3-二氧戊环2-甲基苯并恶唑3,6-二甲基-1,2-苯并异恶唑2-氨甲基-3,4-二氢吡喃

2-甲氧基-3,4-二氢吡喃

4-羟四氢吡喃均为液体。有关本类化合物毒性资料不多,大多属低毒类,如2-甲基-1,3-二氧戊环,大鼠吸入1.8g/m3,6小时,历15次,仅见体重增长减缓;吸入3,6-二甲基-1,2-苯并异恶唑0.35g/m3,无异常。本类物质对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性。

迭氮化物 系迭氮酸衍生物。分有机和无机两类。

迭氮酸为弱酸,有挥发性。其重金属盐如迭氮银(AgN3)、迭氮铅[Pb(N3)2]极易爆炸,但其碱土金属盐如迭氮钠一般不易爆炸。迭氨钠在水中可完全离解,形成迭氮酸。

烷基迭氮化物在室温下较稳定; 快速加热时易爆。温度升高可分解,产生迭氮酸气体。芳基迭氮化物通常为无色固体,性能稳定,加热熔化时,能分解释出迭氮酸。

本类化合物由于大多易爆,且毒性高,用途有限,其中以迭氮钠应用较广。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雷管、炸药、有机合成及其他化合物等。大多属高毒类,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其他酶有抑制作用。各种迭氮化物对细胞的生化作用相似,均能抑制磷酸化作用,但其生物效应并不完全相同。

迭氮酸和迭氮钠主要的急性作用是对血管平滑肌直接作用,从而引起血压明显下降。此效应与亚硝酸盐相似,且较后者更强烈,但烷基迭氮化物在体内不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迭氮化物还可引起呼吸兴奋,增加心搏力。大剂量可致血压升高、痉挛;继之抑制、虚脱。反复给药能损害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和灰质,可能系这些部位细胞呼吸受抑制所致。吸入迭氮酸蒸气或气雾除引起迭氮钠一样的作用外,还可引起粘膜及呼吸道刺激,甚至能产生支气管肺炎和肺水肿。迭氮钠尚对细菌有诱变作用; 对雄性果蝇生殖细胞亦有轻度诱变作用。

有机迭氮化物的急性毒性一般比迭氮钠小。其中如乙基迭氮化物、戊基迭氮化物有降压作用,酰基芳香族迭氮化物也能引起血压下降,但一些芳香基迭氮化物无此效应。直链二迭氮化物,通式为N3—(CH2)n—N3,其降压幅度及持续时间以C7最高,但急性毒性与相应的减压效应并不密切相符。

生产现场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注意安全,防止叠氮酸气体逸出。治疗可用硫代硫酸钠等。

重氮甲烷(CH2N2) 黄色气体具有霉臭。沸点-23℃。在水中易分解,微溶于乙醇、乙醚、苯。是一种爆炸物。气态或液态(即使-80℃)均可爆炸,但溶于乙醚或苯内不易爆炸。

吸入其气体即发生眩晕和耳鸣。皮肤和粘膜接触时表皮剥脱。从乙醚溶液所放出的蒸气也刺激皮肤,使手指疼痛甚至不能取针。吸入少量气体,5小时后胸痛、发热、哮喘,但发病往往缓慢。初次接触低浓度时可不察觉,继续接触出现严重症状,曾有死亡病例。也有的一接触即发生全身无力、严重头痛、皮肤发红、咳嗽和气管、支气管刺激症状,48小时内恢复。

本品水解产生甲醇和氮。甲醇再氧化成甲醛。在体内,甲醇或重氮甲烷与羧基化合物作用产生有毒的甲酯; 而重氮甲烷对呼吸道的刺激,也是其毒作用之一。

用小鼠和大鼠实验,证明重氮甲烷能致肺癌,涂皮和皮下注射也能致癌。致癌剂二甲基亚硝胺和苏铁素在体内代谢时,其中间产物之一即为重氮甲烷。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008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