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毒理学 >>半数致死量

半数致死量
 
摘要: 半数致死量 (LD50) 是指一个毒物在实验生物的群体中可引起半数死亡的剂量。在毒理学中常用以测试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 (LD50) 是指一个毒物在实验生物的群体中可引起半数死亡的剂量。在毒理学中常用以测试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最为原始的急性毒性指标是最小致死量(MLD)和绝对致死量(LD100)。前者指在一个群体中仅仅足够引起个别生物死亡的剂量,后者指生物群体中全部出现死亡的剂量。但如果所用的动物数增多,则在一定范围内,还可能发现更为敏感的或耐受的动物,则最小致死量将随之不断下降,而绝对致死量也可能不断增高。因此,这种方法所取得的参数是不够正确的,目前已少采用。如用动物实验制得剂量-反应曲线,再用统计学方法予以处理,所得半数致死量,则较有代表性,因此,它已成为常用的指标。毒物的毒性是LD50的倒数,即LD50的数值越小,毒性越高。反之亦然。在毒物的毒性分级中,常根据LD50的大小将毒性分成剧毒、高毒、中毒、低毒,或实际无毒等数级 (参见 “化学物安全评价”)。

LD50的理论依据是: 将一群动物(如50只)等分为五组,每组给予不同剂量,各组有不同的死亡率,以毒物剂量作横轴,死亡百分率为纵轴制成曲线,则得到一个长尾的S形曲线(如左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低剂量或高剂量处,剂量改变对动物的死亡率影响较小,而在曲线中段,即在50%死亡率附近,坡度较陡,剂量稍有增减,即能引起死亡率的急剧改变。所以,使用半数致死量作为毒物急性作用的指标是最敏感、最有代表性的。如动物吸入毒物,以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表示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浓度(LC50)。动物种类和染毒途径不同,LD50也各异。因此在表示LD50或LC50时,必须注明动物种类及染毒途径等实验条件。使用LC50时,还需规定吸入的时间或注明具体时间。但在动物实验中,不可能用一次实验的结果代表该种属总体的50%死亡率的剂量,故必须将实验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由于动物群体的剂量-死亡数是一个偏态曲线(如右图),直接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将产生困难,必须将实验结果予以转换。其方法是将横轴中的剂量改成对数,使它转换成正态分布的曲线(如左图),则剂量对数与死亡百分率便成一个对称的S形曲线。(如下图左)为使计算更为方便,还须再将对称S形曲线的死亡率转换为概率单位,使之转换成直线(如下图右)。

这样可按直线方程式y=bx+a计算,获得各种指标。该方程式表示直线内x和y值的关系,x代表剂量对数,y代表死亡百分率,用直线上的死亡率50%处的剂量对数,查其反对数,即得实际的剂量。a是常数,亦称截距,即x=0时的y值,亦即代表在不给毒物时,动物自然死亡的估计。从这曲线上可查得最小致死量和绝对致死量,分别用LD1、LD99或LD5、LD95表示,也可用直线方程式计算出来。从公式也可算得LD0,即最大耐受量,它是使动物中毒而尚未致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它与LD100一样,受到个别动物的敏感度的影响太大,往往不够准确。而且在统计理论上,正态曲线向左右伸展,绵延无穷,找不出与LD0或LD100相应的概率单位。由于实验资料具有抽样性质,所算出的LD50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故必须计算其95%可信限。它由LD50值加减1.96倍标准误后所形成的高限和低限两个值组成。

直线方程式中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该直线的斜度。斜率愈大,表示该毒物的剂量有微小改变时,即能引起死亡率的较大改变,所以可通过斜率比较两种以上LD50相近的毒物的毒性性质,或比较一种毒物在几种不同染毒途径时,表示一种实验动物对该毒物敏感性的分布,斜率越大的直线,表示该毒物 (或染毒方式)的毒性越大。如果直线的斜率相等,则表示毒物的毒性也基本相似。经过统计学处理的LD50的斜率,比LD50本身有更多的意义。如下图所示,A和B是两种不同毒物,它们的斜率不同,但有相同的LD50。此外,斜率平缓,说明毒物的吸收差,解毒和排泄快,或毒作用的特异性差(如煤油)。斜率陡峭常说明毒物吸收快,出现毒作用快,并具有重要的特异性毒作用(如氰化物)。

在实验设计时应有一定的要求。应把动物分成若干组,每组动物数量最好相等,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试验毒物。两组间的组距应按几何级数依次增加,通常在1.3~1.5范围。例如第一组(最低组)剂量为0.2mg/kg,则第二组应为0.2×1.3=0.26mg/kg,第三组应为0.26×1.3=0.34mg/kg,余依次类推。

为了节省动物,应进行预试以了解该毒物的大致LD50范围。预试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先用9只动物,以三种不同剂量的毒物处理。剂量间距离可大些(例如10倍)。如低剂量组为1mg/kg,则第二组为10mg/kg,第三组为100mg/kg。如三组动物均无死亡,剂量可再向上增大,再用9只动物试验。如三组动物均死去,则应向下减少剂量再作试验。如第一组动物未死,第二、三组动物死去,即可假定大致剂量在1~10mg/kg之间。此后可用下面介绍的方法进一步试验,以获得精确的LD50。

(1) 目测概率法: 简称目测法或概率单位法。本法是基于前述基本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它要求实验设计尽可能不出现死亡率0%及100%,因而其原始数据比较可靠。计算时首先列出在所试验剂量(浓度)下动物的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其死亡率。再以浓度对数作横轴,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作纵轴,将各对数值点在方格纸上。然后顺着各点分布趋势,作一直线。最后从概率单位5.0处找出相应的剂量(浓度),即为所求的LD50(LC50)。

此法比较方便适用,目测的直线可通过卡方测验以检验其是否合适。如果结果中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所绘直线不当,应另作更适宜的直线,直至检验合适为止。这样求得的LD50是比较精确的。

(2) 加权直线回归法(Bliss法):本法是在上述目测法的基础上用正态曲线原理进行加权后,计算直线回归方程以求得LD50。这是计算LD50的最精确的方法。但由于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实际应用中常以此来鉴定和比较其他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3) 图解法: 此法是在概率图纸上,直接用实验数据作图,求出LD50,不需繁琐的计算过程。所用各种图表的数学原理比较严密,故所得结果也比较精确。本法与加权直线回归法同属于求LD50的两个经典方法。

(4) 简化寇氏法: 本法比较简便,为一般实验室中的常规方法。实验设计时除要符合前述总的要求外,药物反应0%和100%组也可用。但由于0%和100%的变动范围大,会引进误差,这是寇氏法的不正确的所在。本法首先计算出各组死亡率,再用公式logLD50=xm-i(Σp-0.5) 计算出LD50的对数值,经查反对数值后即得。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差,要求最大剂量组在100%~80%间,最小组在20%~0%之间,此时改用logLD50=xm-1/2i∑(pi+pi+1)公式。式中xm为最大剂量的对数,i为相邻剂量的比值的对数,Σp为各组死亡率总和,(pi+pi+1)为相邻两组死亡率之和。

(5) 序贯法: 亦称上下法。是选择一系列按等比级数排列的数值,将动物一只一只序贯地进行实验。此法适用于快速反应试验,方法简便,节约动物。操作时先选择一个接近50%反应率的剂量,当动物出现阴性反应(不死)时,就用高一级剂量给予下一只动物; 反之,当出现阳性反应(死亡)时,就改用低一级剂量给予下一只动物。试验所需动物应在试验开始前就确定好。由于把剂量集中使用在50%反应率上下,故可节省实验动物。但此法不易求得误差,因此对两种不同处理方法所求的LD50值,无法进行显著性测验,无从比较。

计算LD50的方法很多。上面所介绍的五种方法中,以加权直线回归法最为精确,但其计算过程复杂,且必须先进行目测法,故不作常规使用。图解法中所用各种图表的数学原理较严密,因而结果相当精确。但毕竟手续较多,只有熟练使用后才感到方便。它与目测法虽均依据目测以定直线,并在此后进行测定的来回过程。但熟练者一次目测所定直线仍较准确,不致反工重绘。简化寇氏法精确度不及以上三法,但比较简便实用,为大家所欢迎,已成为一般实验室中的常规方法。序贯法最简便,且节省动物,但不能求得误差,无法比较,故通常较少使用。

尽管LD50是一个有用的急性毒性评价指标,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它不包括慢性毒性以及未死动物的中毒效应。它是一系列动物实验的统计值,不能反映某些较敏感个体的毒性作用。它的重现性不能令人满意,故在毒物分级时毒性的剂量范围(高低限间)大,可达10倍。LD50受到动物种属、品系、性别、生长速度、毒物的稀释度、是否用无特异性病原体动物以及是否空腹染毒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毒物通过不同进入途径时,其LD50有很大差异,例如丙烯腈小鼠经口LD50为20~102mg/kg,而经腹腔注射则为15~44mg/kg。急性LD50的观察时间短促,会漏失对动物的双相死亡现象的认识。例如乙酰水杨酸经口给动物的中毒,有一个双相死亡现象,即早期的抽搐性死亡和后期的心血管效应性死亡。这个双相死亡代表毒作用的两个不同部位和不同的机理。急性死亡往往掩盖了某些重要症状,如纳差、无尿、腹泻、便秘、脱髓鞘等,死后尸检也不一定能看到形态学的改变。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1778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