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毒理学 >>醚类

醚类
 
摘要: 醚类通式为R—O—R′。R和R′为两个相同或不同的烃基。绝大多数醚是液体,具挥发性。分子量最小的甲醚是气体; 大分子量的醚则是固体。



醚类通式为R—O—R′。R和R′为两个相同或不同的烃基。绝大多数醚是液体,具挥发性。分子量最小的甲醚是气体; 大分子量的醚则是固体。醚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微溶于水,多数易溶于有机溶剂及各种动植物油脂。工业上多用作溶剂和化工原料。

烃基醚和卤代醚均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低沸点的烃基醚挥发性大,易经呼吸道入体。多数开链烃基醚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一般毒性均不大。对皮肤和粘膜都有一些刺激作用,其中以卤代醚的刺激性最突出,个别卤醚甚至有催泪作用,其全身毒作用也较其他醚为大。随卤代原子和不饱和程度的增加,刺激性与毒性都相应增强。芳香烃醚的刺激性和毒性,一般均较小。高分子纤维素醚为粉末样或粒状固体,进入体内的机会较小,毒性也小。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产生危害。

甲醚(CH3CCH3) 高燃烧性的无色气体,占空气体积的3.4~18%为其爆炸极限。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轻度麻醉作用,小鼠的麻醉浓度为225.72g/m3。1,658.85g/m3可引起猫的深度麻醉。人吸入154.24g/m3甲醚30分钟,可发生轻度麻醉。甲醚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乙醚(CH3CH2OCH2CH3) 极易燃烧并高度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沸点34.6℃。微溶于水,能溶于酒精、苯、氯仿等有机溶剂。有全身麻醉作用。对呼吸道有轻微刺激。小鼠的麻醉浓度为65~120g/m3; 狗,125~140g/m3。小鼠LC50为127.4g/m3。人的麻醉浓度为109~197g/m3

经呼吸道吸入后,吸收很快。肺泡气内的乙醚浓度与血中浓度相差很小。吸入的乙醚大部分以原形经呼气排出。在血中的乙醚流经全身,脑组织中分布最多,其次为心、肝、肾,以后转移至脂肪组织中大量蓄积。体内的乙醚,经肝微粒体酶的作用,部分可转化为乙醛、乙醇、乙酸和CO2等。醛、酸、醇等不论与葡糖醛酸结合与否,均随尿排出,而CO2则从呼气中排出。由于乙醚有脂溶性,长期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干燥以至皲裂。

异丙醚[(CH3)2CHOCH(CH3)2] 易燃易爆液体。沸点68.3℃。略溶于水,可溶于醇及醋酸。有麻醉作用。毒性比乙醚大1倍左右。人接触1.25g/m3浓度,可感到有不愉快的味觉; 接触3.34g/m3,5分钟,多数人有眼和鼻的刺激。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

正丁醚[CH3(CH2)3O(CH2)3CH3] 无色透明、略具刺激性的液体。沸点142.4℃。小鼠接触10g/m3浓度30分钟,引起共济失调。大鼠吸入LC50为16g/m3,经口LD50为7.4g/kg。对皮肤有中等度刺激。对人的眼、鼻略有刺激性。至今未见因接触正丁醚而发生严重中毒和死亡病例的报告。

氯甲醚类

氯甲甲醚和二氯甲醚(ClCH2OCH3;ClCH2OCH2Cl)均为无色液体。氯甲甲醚沸点59.5℃,二氯甲醚沸点104℃,均有高度挥发性。氯甲甲醚遇水或其气体与水蒸气相遇,水解后还能合成二氯甲醚。二氯甲醚较稳定,在空气中存留时间长。在实际生产中,二者难以严格区分,统称氯甲醚。

氯甲甲醚在工业上用作甲基化和离子交换树脂的原料; 二氯甲醚用以生产八氯二丙醚,后者曾作为驱虫剂应用于蚊香中。

对皮肤和眼睛均有强烈的刺激。大鼠LC50,氯甲甲醚为180.95mg/m3,二氯甲醚为32.9mg/m3。对呼吸道粘膜具有高度刺激性,吸入后可引起化学性肺炎,继发肺水肿死亡。已证明,氯甲甲醚3.29mg/m3(1ppm)浓度对大鼠和地鼠的呼吸系统有致癌作用; 二氯甲醚的致癌作用较氯甲甲醚为强,大鼠吸入0.47mg/m3(0.1ppm),肺部即可发生癌瘤。二氯甲醚对人的致癌作用,已经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

人接触氯甲甲醚9.87mg/m3,眼和咽喉有轻度刺激;达98.7mg/m3时,则难以忍受。慢性长期接触者,可致肺间质纤维增生,呼吸功能减退,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据流行病学调查,接触工业品氯甲甲醚的工人,肺癌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相对危险度为3.8~11.0。然而,由于工业品氯甲甲醚中往往混有二氯甲醚(含1~5%),且氯甲甲醚在空气中又不稳定,容易分解。因此纯氯甲甲醚对人的致癌作用,目前还不能肯定。

生产氯甲醚类的车间,应严格采取密闭通风措施。二氯甲醚的阈限值为1ppb (美),1974年起,美国作为强致癌物采取紧急管制。实际应予废弃不用。氯甲甲醚的浓度应低于目前最灵敏的分析方法所能检出的量。

二氯乙醚(ClCH2CH2OCH2CH2Cl) 有辣味和水果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比重1.22 (20/4℃ )。沸点178.5℃。用作溶剂和干燥清洁剂。

属高毒类。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浓度为2.93~5.85g/m3时可剧烈刺激豚鼠的眼和鼻,接触1.5~3小时可出现呼吸功能障碍,5小时即见死亡。对皮肤无明显的原发刺激,但可经皮肤吸收致死。动物实验发现二氯乙醚有一定的致癌性。

二氯乙醚的化学结构式与芥子气相似。由于二氯乙醚结构中的氧原子代替了芥子气中的硫原子,因此没有芥子气那样对皮肤的糜烂作用,却保留对呼吸道的强烈刺激。人短暂地接触3.2g/m3以上浓度时,明显刺激眼、鼻,并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发生流泪、恶心和咳嗽等。

如皮肤、粘膜接触二氯乙醚,应立刻用水持续冲洗。

二氯异丙醚[CH3(CH2Cl)CHOCH(CH2Cl)CH3] 无色液体,比重1.112 (20/20℃)。沸点187.3℃。经口LD50,大鼠为0.24g/kg,豚鼠为0.45g/kg。大鼠吸入4.9g/m3 6小时后,发生死亡。尸检发现肺部轻度刺激,肝脏有中度到严重的损害。对皮肤无原发性刺激作用。兔经皮的LD50为3.0ml/kg。原液和高浓度的蒸气可引起粘膜和眼的刺激。未见有人因过度接触而中毒的报道。

其他卤素烷基醚类 2-氯乙基乙烯醚属中等毒性。大鼠经口LD50为0.25g/kg。蒸气浓度2.88g/m3时,6只大鼠接触4小时,死亡1只。对兔的皮肤和眼无刺激性。ω-单氟烷基醚类及ω,ω′-双氟烷基醚类多为较高沸点的液体。体内代谢主要是醚键断裂为氟醇,故毒性主要取决于相应的氟醇,毒性变化规律也大致相似。如4-氟-4′-氯代二丁基醚及4-氟-4′-氰代二丁基醚的毒性,均与氟丁醇[F(CH2)4OH]的毒性相近(均属剧毒)。而不含氟的双氯烷基醚,如4,4′-二氯二丁基醚,不能生成相应的氟丁醇,属低毒类。

多氟代醚为非燃烧性麻醉剂,属低毒或中等毒。多氟醚的毒性比相应的氟酯为小,不饱和结构中加入溴或置换了氢,毒性降低。随着氟化程度的增加,麻醉作用减弱,如全氟乙醚无麻醉作用。许多氟代醚曾作为杀虫剂试用。如2-氟-1′,2′,2′,2′-四氯二乙醚是一种高活性的内吸杀虫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48mg/kg。

芳香族醚类 包括苯甲醚(又称茴香醚)和苯乙醚 (又称乙氧基苯)。急性毒性很低,属微毒类。至今未见对人体有不良作用的报告。

氢醌醚类 通式为ROC6H4OR′。淡色固体。常见的有氢醌一甲基醚(对甲氧苯酚)、氢醌二甲基醚(1,4-二甲氧苯)、氢醌苄基醚(对-苄氧基苯酚)。

属低毒类。工业接触中,一般不引起中毒。随甲基化的增加,氢醌的急性毒性降低。大鼠比兔、小鼠敏感。氢醌一甲基醚在体内不发生脱甲基作用,以葡糖醛酸酯的形式排出。氢醌苄基醚涂敷豚鼠皮肤,使皮肤脱色,不影响毛色。工业上有戴用含氢醌苄基醚橡胶手套引起皮炎和白斑病的报道。

丁子香酚(eugenol) 又名1-烯丙基-3-甲氧基-4-羟基苯、烯丙基愈创木酚。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特殊的苜蓿样芳香气味和强烈的胡椒样食味。丁子香酚为香料的增香剂,也用作合成原料。丁子香酚的大鼠经口LD50为1.93g/kg。中毒表现为后肢及下腭瘫痪,前肢不受影响。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未见人接触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

苯基醚 [(C6H5)2O] 又名二苯基氧。无色液体。挥发性低。沸点257℃。水中不溶,溶于醇及乙醚。是氯苯法制造酚的副产品,广泛用作载热体。经口毒性很低,大鼠经口LD50为3.99g/kg。以2.0g/kg给大鼠灌胃,未见死亡,但剖检时发现肝、脾、肾、甲状腺、肠道有损害。不易蒸发,室温下很少有可能吸入较高浓度的蒸气。它的不适气味可引起恶心。

苯醚-联苯低共熔混合物(导生A) 一种从无色到稻草黄色的液体。有恶臭。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和苯。工业上用作载热体。属低毒类。大鼠经口LD50为5.66±1.28g/kg。对皮肤和粘膜有轻度刺激。正常情况下使用,未发现人中毒。嗅到不愉快气味可引起恶心。

氯化苯醚类 通式为C6H5-nClnOC6H5-mClm。包括一氯氧化二苯至六氯氧化二苯,共六个化合物。从水样的粘稠液到蜡样半固体,颜色从白到黄。用苯醚氯化制得。毒性高,且随氯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毒作用表现为皮炎及全身中毒。主要损害肝脏,有充血和脂肪变。严重的皮肤接触(除六氯苯醚外),可产生坏死,急性反应后表现为上皮增生。慢性轻度接触,不发生坏死,出现上皮增生。六氯苯醚虽可产生明显的皮肤刺激,而不发生坏死。生产中特别要避免接触四氯以上的化合物。

纤维素醚类 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毒性很低,一般不引起人们注意。常见的有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多为白色粉末或固体。除商品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以外,余均溶于水。胃肠道基本不吸收,几乎全部随粪便排出。与皮肤或粘膜接触,未发现有异常反应。经腹腔和静脉注射,可表现一定毒性。接触纤维素醚类的工人未见有任何影响身体健康的表现。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3152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