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沙门菌食物中毒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沙门菌食物中毒是指除伤寒与副伤寒杆菌以外的其他沙门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即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有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参见“沙门菌感染”条。潜伏期为4~24小时,最短2小时,长者可达2~3天。多数病例急骤起病,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本病预后良好,死亡者罕见。轻型病例,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亦能自行痊愈。有较重胃肠炎表现者,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阅读全文]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本病亦称毛细胆管性肝炎或胆汁淤积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个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肝内淤胆)。一般治疗同急性病毒性肝炎,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虽长但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最终完全恢复,很少转为慢性。[阅读全文]

虫媒病毒脑膜炎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虫媒病毒主要指一些能够通过节肢动物进行生物学传递而使脊椎动物和人造成疾病的病毒。目前全世界分离出的虫媒病毒有300余种,仅约100种可引起人类的疾病。蚊、蜱、白蛉、蠓是人类虫媒病毒传播的媒介。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迄今在我国流行并经实验证明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森林脑炎二种,主要侵犯脑实质,临床表现以脑炎为主(见“虫媒病毒性脑炎”条),但其轻型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阅读全文]

重型病毒性肝炎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严重临床类型,一般分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即亚急性肝坏死)及慢性重型肝炎(即慢性亚急性肝坏死)。病原学 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皆可引起急性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更为重要,约占急性重症肝炎病例的2/3,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者约占10%。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多为乙型肝炎病毒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阅读全文]

组织胞浆菌病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组织胞浆菌病系荚膜组织胞浆菌所致深部真菌病。呼吸道为入侵途径,肺为原发感染病灶器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易受波及。人受感染后大多数(65~75%)无任何临床表现,约1/4~1/3感染者呈流感样症状。肺部病变多为自限病程,可不治而愈。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情则较严重。[阅读全文]

球拟酵母菌病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球拟酵母菌病系由光滑球拟酵母菌所致的真菌感染。本病比较少见,主要发生于一般情况差的病人。球拟酵母菌败血症起病急骤,表现为寒战、高热和血压下降,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中毒性休克相仿。[阅读全文]

西方马脑炎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西方马脑炎为蚊传播的急性虫媒病毒性脑炎。西方马脑病毒属虫媒病毒A组,许多野生和家养动物均易受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约1~10%,感染后获得免疫力。野鸟感染后血中病毒浓度很高,为主要贮存宿主。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也为重要传染源。病毒尚可在蛇体和蚊体内越冬。跗斑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偶可经呼吸道传播。本病散发于农村。[阅读全文]

沙门菌感染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沙门菌感染是由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杆菌虽亦属沙门菌范畴,但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已另有条目介绍。本条目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其他沙门菌感染。本病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污染的肉类等食物。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此外,还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和带菌者。[阅读全文]

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又名西伯利亚蜱媒斑疹伤寒,是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几种蜱及某些野生小动物是贮存宿主,故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被蜱叮咬而感染。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蜱叮咬处原发病灶及皮疹。潜伏期3~6天,诊断主要依据有流行病学史、急性热病症状、皮肤原发病灶、皮疹、血清学反应阳性或病原体分离等。[阅读全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罕见的,呈慢性或亚急性经过,以退行性变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病由麻疹病毒引起。多发于4~20岁,男多于女。病理改变为广泛的大脑白质、灰质、丘脑、下丘脑及脑干等弥漫性病变,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脱髓鞘现象,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胞核及胞浆内常有深嗜酸性包涵体存在。[阅读全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