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肠道病毒感染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肠道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一个属,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共71个血清型。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续发感染者通常为散发,经历一段时间后才使周围儿童大部分受感染。肠道病毒可引起脊髓灰质炎、疱疹性咽峡炎、心肌炎、心包炎、出疹性发热、出血性结合膜炎、无菌性脑膜炎、上呼吸道炎、肺炎、急性胃肠炎等疾病。[阅读全文]

库鲁病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库鲁病(kuru)亦称“恐惧性震颤”或“震颤病”,是在新几内亚高原人群发现的一种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和生育年龄的妇女。病理改变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小脑病变尤为显著,大脑灰质、白质、纹状体、间脑和脑干亦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病变特征是灰质海绵样变性和星形细胞肥大、增生。[阅读全文]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是摄入含有副溶血弧菌 (亦称嗜盐菌)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本病沿海地区比较多见,典型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上腹部剧烈绞痛、呕吐、腹泻、大便水样带粘液或带少量脓血,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循环衰竭。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如墨鱼、带鱼、黄鱼、海蜇、梭子蟹等,其次为盐分较高的腌渍食品如咸菜、腌肉等。[阅读全文]

战壕热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战壕热又名五日热、华伦热,是五日热立克次体引起,由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例有周期性发热、严重肌肉疼痛、复发倾向及持久的立克次体血症。冬、春季发病较多,呈地方性流行,战时部队中尤其多见。潜伏期12~35天,可长达60天。起病常急骤,有畏寒、发热,少见寒战,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预后良好,患者多于病后第5或6周痊愈,但愈后数周至数月仍有复发可能。治疗可用四环素,预防主要为灭虱。[阅读全文]

百日咳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本病常见于婴儿,由于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甚久,故称“百日咳”。[阅读全文]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简称乙链)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一组化脓性疾患(如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产褥热等)以及某些菌株引起的晚期变态反应性疾患(如风湿热及肾小球肾炎等)。传染源以病人与病后带菌者为主。本菌常借直接接触、飞沫传播侵入人体致病。治疗以青霉素族为首选,其剂量及方法,应依其侵犯部位而有所不同。疗程多为10~14日,根据病种和病情可适当延长。[阅读全文]

复发型斑疹伤寒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发型斑疹伤寒亦称Brill Zinsser病,为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远期(数年后)复发。由于普氏立克次体可隐伏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达数年之久,当人体防御功能下降时,立克次体即再繁殖而导致复发。因已具有部分免疫,故病情轻、病程短。发病无季节性。临床表现特点为起病较缓、病程短,约7~11天,发热最高达39.5℃,热型不规则,体温波动大,可无皮疹,或仅现少量玫瑰疹。[阅读全文]

霍乱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霍乱系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起病急骤、传播迅速,有剧烈的腹泻、呕吐,排出大量“米泔水”样便,导致严重脱水、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严重综合征。未及时治疗者病死率较高。[阅读全文]

沙鼠防制
创建时间:2012-12-14

摘要:沙鼠属于仓鼠科,沙鼠亚科的沙鼠属与大沙鼠属两属。我国最主要者为长爪沙鼠,其他尚有子午沙鼠、柽柳沙鼠与大沙鼠等。[阅读全文]

流行性出血热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出血性肾病肾炎、伴有肾病综合征的出血热、朝鲜出血热、流行性肾病。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流行、发病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其传染源及贮存宿主。临床以急性起病,短期发热,热退后相继发生休克、肾功能衰竭和严重出血倾向等危险症候群为特征。多发于农村,对农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阅读全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