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猩红热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12日,以2~5日为多。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脱皮。少数患者由于变态反应,晚期可出现心、青霉素族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它既能治疗猩红热,又能预防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疾患,应尽早使用。肾并发症。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预防首先应隔离及治疗病人。[阅读全文]

马尔堡病
创建时间:2012-12-11

摘要:  马尔堡(Marburg)病由马尔堡病毒引起,亦称非洲出血热,首次于1967年发现。马尔堡病毒系一种弹状病毒,本病潜伏期3~9日,原发病例为3~7日,继发病例为5~9日。治疗可试用恢复期血清。但主要为一般和对症疗法,如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阅读全文]

副流行性感冒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副流行性感冒(简称副流感)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副粘液病毒属,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病毒通过飞沫传播。2岁左右的儿童大多已受过Ⅲ型感染。6~7岁时大多已受过Ⅰ与Ⅱ型感染。Ⅰ~Ⅲ型感染较Ⅳ型者为重。Ⅳ型的病变一般仅限于上呼吸道。Ⅰ与Ⅲ型可引起流行。成人副流感的症状较轻。成人和儿童都能再感染,但症状较轻。[阅读全文]

传染后和接种后脑炎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传染后和接种后脑炎均为继发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多种病毒感染后或接种减毒病毒制成的疫苗后所并发的急性或亚急性病变。发病年龄和季节与原发疾病的患病年龄和流行季节有关。[阅读全文]

禽流感
创建时间:2013-02-16

摘要: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此病症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其后,该病一直在亚洲区零星爆发,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在东亚多国,主要在越南、韩国、泰国严重爆发,并造成越南多名病人丧生。现时远至东欧多个国家亦有案例。2012年3月,台湾首度发生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引发重视。2012年9月18日广东省农业厅通报,湛江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 [阅读全文]

肠菌群交替症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肠菌群交替症大多于滥用抗生素后发生。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后,癌症以及全身衰弱的老幼患者亦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在抗生素等影响下,肠道菌群在质与量方面都发生明显变化,可发生定位转移,自身感染与比例失调等情况。肠菌群交替症的临床症状以慢性腹泻为主。根据腹泻性质可分为发酵性与腐败性二型。[阅读全文]

念珠菌病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比较常见。人的念珠菌病可能系通过人-人或动物-人传播,念珠菌在一般情况下存在于人体而不致病,但当机体抵抗力减低或出现促使念珠菌生长繁殖条件时,则念珠菌可侵入组织而发病。[阅读全文]

回归热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回归热系回归热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两类。[阅读全文]

埃博拉出血热
创建时间:2016-05-13

摘要: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呕吐、腹泻、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高。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阅读全文]

传染病治疗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因此传染病治疗必须综合性。除病原治疗外,必须和隔离、消毒、检疫、卫生宣教、流行病学调查等各项预防措施密切结合,以达到治愈病人、控制传染源以及防止传染病传播的目的。应注意生活安排,以支持病人对疾病作斗争。患者应卧床休息,供应富有营养和维生素的饮食,细致贴心的护理,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防止褥疮、肺炎并发症等。[阅读全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