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农民称为“打谷黄”或“稻瘟病”。临床表现复杂,轻型似感冒,重型如肺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等,可引起死亡。 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地治疗的原则。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对严重患者,更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饮食以易消化者为宜。[阅读全文]

地方性斑疹伤寒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地方性斑疹伤寒亦称鼠型斑疹伤寒或蚤型斑疹伤寒。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本病是鼠间传播的传染病,并通过鼠蚤传播给人。散发于世界各地。临床表现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轻。潜伏期6~14天,多为12天左右。恢复较快,后遗症甚少。[阅读全文]

巨细胞包涵体病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又称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侵犯婴幼儿,可引起严重后果。抗生素、丙种球蛋白对本病无效。有报告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与中草药合用曾治愈数例。本病目前尚无可靠的预防方法。婴幼儿、儿童、成年患者或已知带病毒者,应与孕妇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隔离。 [阅读全文]

禽流感病毒
创建时间:2013-02-19

摘要: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 [阅读全文]

鼻病毒感染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鼻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鼻病毒属。为圆形20面体颗粒,直径15~30nm,无囊膜,与某些肠道病毒的形态大小相同,其核酸分子量为4×106。耐乙醚而不耐酸,在pH3溶液中很易被灭活,易被胃酸破坏,因此不能到达肠道,对温度较稳定,不凝集血细胞,无血细胞吸附作用,无溶血素。其血清型已知有110型以上,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猩猩对它有一定的敏感性。它能在人胎肾细胞、猴肾细胞、人胎肺及肾的双倍体细胞内繁殖。[阅读全文]

黄热病
创建时间:2012-12-11

摘要: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等。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17万例,其中死亡2.9万-6万例。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日确诊首例病例,至2016年3月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2016年3月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于安哥拉。[阅读全文]

阿根廷出血热
创建时间:2012-12-11

摘要:  阿根廷(Argentine) 出血热是流行于阿根廷由虫媒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出血热。发现于1943年,病原体为鸠宁病毒(Junin virus),属于沙粒病毒的Tacaribe复合群,病理变化主要为小血管受损,有血浆外渗和出血,炎性反应较轻微。大量出血见于胃肠道和脑部。潜伏期约7~16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治疗主要为一般及对症疗法。[阅读全文]

黄毛鼠防制
创建时间:2012-12-14

摘要:黄毛鼠(见图)又名罗赛鼠,属于鼠科,鼠属,也有资料将之归并于拟家鼠 (Rattus tattoides)中。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浙江与安徽等省、自治区。为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重要储存宿主[阅读全文]

斑疹伤寒
创建时间:2012-12-12

摘要:  斑疹伤寒是人类主要的一组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复发型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前二种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后一种的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在流行病学基本规律、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等方面,此三种病具有极相似的特征。[阅读全文]

寨卡病毒病
创建时间:2016-05-13

摘要: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阅读全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